三月时节,草长莺飞,烟雨皖南菜花黄,茶酒歙东鳜鱼肥。就到浙皖交汇的古徽州逛逛,度过数日闲适好时光。
△观赏新安江山水,采风古徽城街巷,几陶醉于奇秀山水和古韵风物中,乐不思归。
△徽州古代为新安郡,位于新安江流域而得名。
△新安江又称徽港,发源于徽州休宁,东入浙江与兰江汇合后为桐庐江、富春江、钱塘江之正源。
青旗的大哥---红旗,猎猎飘扬在船舷,巡视大好河山。
春秋战国纷争,徽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,忽属吴,忽属越,忽属楚,辖属时有变动。
直至秦始皇一统六国,分全国为三十六郡。在此设黟、歙二县,属会稽郡(今绍兴)
以后历代更替府治沿革等,略过不赘述。
至宋徽宗宣和三年(1121)改歙州为徽州,一府统六县(歙、黟、休宁、婺源、绩溪、祁门)成为新安文化的发祥地。
伟大的新安文化,孕育了享誉中外的徽商、徽剧、徽菜、徽雕和新安理学、新安医学、新安画派、徽派建筑及徽派篆刻、徽派盆景等等。多元素共同构成的徽学,博大精深。
闻名遐迩的明代八脚牌坊,许国石坊。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,跨街而立。
坊主许国,歙县人,是明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重臣。
主要官衔为: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。
石坊是明万历十二年(1584)许国衣锦还乡时所建。可算是许氏的『凯旋门』。
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、科第、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。
老同学XWW,这次徽州游的同行者之一,歙县许氏后裔。
徽州古民居,融『徽州三雕』砖雕、木雕、石雕之精华。

陶行知纪念馆。门厅正中设陶行知汉白玉坐像,二楼为展厅,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、实物,厅后为陶行知少年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。
貌似印章的纪念馆LOGO,馆内多处可见。开始搞不清楚是个什么字,后经同行者琢磨,原来是『行知』二字的变形体。
驱车去瞻游雄村,一个以教育发达、人才辈出著称的古村落。
有说:『徽州兴盛赖教育』。雄村在徽州诸多古村落中,文化教育最盛。
雄村古名洪村。元末有曹姓家族迁入,取《曹全碑》句『枝分叶布,所在为雄』而改为雄村。
此处青山连绵,林木茂盛,清澈的渐江水,傍村流淌,风光旖旎,钟灵毓秀。
古树遒劲挺拔,如壮士护卫着雄村。当得一个雄字。
历代出了30个进士,54个举人,5位一品大员。
竹山书院。书院的创建者,是儒家情怀浓重的徽商曹氏家族。
清乾隆年间建成,现存建筑基本上为原构,是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徽州书院。
有堂课听听倒蛮好,现在人心不古,已经没人讲学。只好门口站站。
竹山书院边门,白墙黛瓦,竹桃相映,一清一艳,相得益彰。景色虽美,但求学上不可走旁门左道。
前庭是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讲学之所,并具有教化之责。清代名人沈德潜、袁枚、金榜、邓石如等曾来此讲学。
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好一个读书研学的幽静之地。当时在这里绕廊三匝,悻悻而去。
导游小姐曹晶,雄村曹氏后裔。介绍景物如数家珍。
书院后庭的桂园。后辈学子功名有成,便有资格在此手植一株桂树。博取最高功名又称『折桂』有了功名便成为贵(桂)人。
园中百年桂树有不少,高大茁壮,枝叶繁茂。若逢中秋,桂香几多?
歙县渔梁坝。徽州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此处还是明清时期徽州府城的总水口,交通要冲,徽商闯荡天下从这里开始。
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载:渔梁坝始建于隋代,明代重建。
千年渔梁古坝,截江而卧,长138米,底宽27米,顶宽6米,全部用花岗石垒砌而成,每块石头重达吨余。
垒石采用铆榫架构,石方上下之间用石楔(俗称元宝钉)钉入,左右之间用石榫(俗称燕尾锁)锁牢,极为牢固。
坝上有三条溢洪道。初春枯水期水势不大,仅三分之一溢洪道有水轻轻流淌,不复往日气势。
60年前建成新安江水库,竟影响到遥远的上游,渔梁水道不再通航。渔梁街的繁荣也褪去铅华。
导游指着对岸两座山说,『这是双龙衔宝,渔梁风水宝地』
青旗好事,去看了看碑文,原来一名紫阳山,一名龙井山,同杭州大有渊源。
第三天,乘船饱览新安江山水百里画廊风光。
凭栏临江穿峡谷,长风破浪恨无酒。
沿途三登岸以游览名胜。
绵潭村观看『九姓渔风』民俗表演,祭祀典礼,现场捕鱼等。
围网捕鱼。 漳潭村樟树王。岿然屹立千年,枝繁叶茂。
汉代名臣,留侯张良祠。这里的村民百分之八十姓张,相传是张良的后裔。
我喜欢漳潭,山水俱佳,聚气,古樟存焉。
不像前面那个『九姓渔风』的绵潭,处风口浪尖。
所谓『君子知命不处险地』也。
漳潭一位九十多高龄的老太太,和她的猫。
九龙谷前的徽派农居和油菜花田。
一艘沧桑破船,被弃之如破鞋。当年它也曾搏风击浪,立过功劳。
航行在空阔的新安江面。。。一滩复一滩,一滩高十丈。三百六十滩,新安在天上。
评论